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共鱼台县委老干部局 > 工作动态 > 老党员鉴兆飞的“乡村书屋”

工作动态

老党员鉴兆飞的“乡村书屋”

2013-03-28

 

  初夏时节,万木葱笼,在济宁市鱼台县清河镇鉴洼村,有着40年党龄的鉴兆飞老人,仍拖着因手术还未痊愈的双腿,为他的乡村书屋忙碌着:收拾房子、搬运书橱、登记图书……记者来到鉴洼村,拜访了这位放弃优越城市生活,回家乡自掏腰包创办书屋,被村民称为“公益老黄牛”的老人。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公益梦”

  交谈中了解到,鉴兆飞退休前在鱼台县环保局工作,良好的读书看报习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图书带来的精神食粮,他有更深的感触。于是,退休后,他决定利用在老家鉴洼村有6间房子的院落,创办乡村书屋。

  “一来呢,我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了,想着力所能及为社会做些事,精神上也有个寄托。二来呢,村民农闲时也有个读书看报的地方,村里的孩子放学后有个学习交流的地方,能够方便大伙儿。”谈起创办乡村书屋的初衷,鉴兆飞轻描淡写地说。

  2010年6月,鉴兆飞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家人,在县城工作的儿女虽然担心老父亲回村受苦,但自小受到鉴兆飞良好教育的他们,很理解父亲的想法。于是,儿女们不仅支持他,还发动身边的人为父亲出主意、想办法。

  尽管有了家人的支持,但创办书屋还是面临不少的困难。当时,鉴兆飞只有自己收藏的150来本图书和一些报刊,而且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家里的老房由于年久失修,到处漏雨,书橱、椅子等设备更是没有着落。“老鉴真是老糊涂了,放着城里的福不享,来这里办什么书屋,这不是白白扔钱吗?”面对现实的困难和村民的非议,鉴兆飞没有退缩。

  一条用心坚守的“文化路”

  “要么就不办,要办就办好。”踌躇满志的鉴兆飞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筹办乡村书屋中。然而,筹办过程中,种种繁琐的事情还是把老鉴累倒了。“忙活了一段时间后,我就感觉双脚像灌了铅一样,不但行动不灵活,而且临睡前特别的疼。到北京武警总医院一检查,说是股骨头坏死,需要马上手术。”鉴兆飞回忆说。

  一边是刚刚起步的书屋,一边是严重的病情。在家人的一再劝说下,老鉴迫不得已放下手头的活儿,按照医生的安排,住院进行了手术治疗。

  “手术20多天后,我实在住不下去了,就出了院。在家恢复期间,我就继续开始了乡村书屋的筹备工作。”鉴兆飞说。他首先将自家的4间老房子进行了改建,重新粉刷了墙壁,然后购买了书橱、图书等,再就是请人将图书登记造册,分门别类装入书橱。

  “老鉴出院后,把地板当床,每天忙到晚上12点多,连我们这些身体好的都吃不消,但他却仍然坚持着,直到把所有图书整理好为止。”义务图书管理员、清河镇杜屯小学教师任瑞侠说,“特别是去年春节前后,我们5个人每天早上9点准时到齐,晚上直到深夜才回家,就这样忙活了一个多月,才把所有书籍分成了16大类,满满装了27个书橱。”

  “为了这个书屋,老鉴连去北京复查,都推迟好几回了。”乡村书屋指导小组组长鉴宝刚说。

  一座永不停息的“加油站”

  遒劲有力的草书书写出来的“乡村书屋”牌匾,挂在房门口;6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错落有致摆放着27个书橱,里面分门别类摆放着农业科技、社会科学、少儿读物、文学艺术等1万余册图书;墙壁上张贴着名言警句、书画作品以及管理制度……这就是鉴兆飞的乡村书屋。

  乡村书屋办起来了,老鉴又面临新问题: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多半不识字。于是,鉴兆飞又专门为书屋准备了画册和科技光盘,同时,针对青少年学生又购买了大量的少儿读物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

  “书屋开起来了,各级党委政府给我送来了好政策,不仅免费提供了很多书籍,还定期发放补贴。亲朋好友的支持帮助就更多了,村里的好多村民,都主动把自己家的藏书拿出来了。现在,乡村书屋全天候向村民开放,不收取任何费用,完全是公益性的。”鉴兆飞说。

  鉴兆飞觉得,有了他这个书屋后,民风村貌有了改善,孩子们也经常来借书看书,这让他心里美滋滋的。谈到今后的发展,他准备再腾出两间房子,将图书扩大到5万册,还计划买几台电脑,办个电子阅览室。同时,他还要以乡村书屋为根据地,组建唢呐、秧歌等文艺小分队,并聘请农业技术专家等到书屋来授课……“这样,就能把乡村书屋打造成服务农民的综合性文化大院。”鉴兆飞乐呵呵地说。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