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王鲁镇中心幼儿园 > 公司动态 > 让教师教育充满理性光芒

公司动态

让教师教育充满理性光芒

关键词:

王鲁镇中心幼儿园王鲁政府

2014-07-07

        教师教育,尤其是师德水平的提高是教育永恒的话题。从客观上讲,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广,中小学教师无论是业务素质还是道德素养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深究于此,却有不少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不少媒体都报道过“王守奇现象”。乡村教师王守奇以家为校,20年来先后有398个孩子从其简陋的家里走了出来,其中18人考上了大学。孩子们吃住都在他家,不交学费,多数连生活费也交不了。20年来,当地政府尽管承认了这所特殊的“学校”,但对“学校”没有投资一分钱。可以说是王守奇用自己的全部身心支撑起了一个村的教育。看过王守奇的事迹后,我既为之深深感动,又从内心深处感到酸痛:“王守奇现象”是中国教师的骄傲,还是悲哀?当地县领导对王守奇说:“我们非常感谢你这么多年的奉献,但是县财政实在拿不出钱支持你。”一个乡村教师的肩膀可以托起一个村全部398个孩子的未来,可一个县的财政却拿不出一分钱来扶助即将累死的教师一把(要命的是,当地乡镇的党政领导和教育行政干部也都默认了这位可怜教师的奉献是理所当然的)。真不知道,这位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在那些公仆心中是人还是神?这也许是我们把教师比作蜡烛或“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生动而又凄惨的真实写照。

  “王守奇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期待的不是一个好教师而是一个“圣人”。我们的教师教育和师德宣传的目的往往就是企图塑造出这样无私奉献,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看一看报刊上宣传出来的教师典型,非人性的东西总是太多太多,富有创造性而又生活快乐的教师总是太少太少。如有意宣传某某老师身患重病置生死于度外毫不吝啬地抛洒生命;或者歌颂一个校长因为高考来临为了考生而不为老父送葬……这些为人称赞的模范教师,有几个有一点点的儿女情长?又有几个不是为了教书育人而牺牲自己的一切?我们到处宣传这些令人伤心泣血的故事是为了宣传什么?这到底是在向人们传递一种什么信息?这种无限上纲的观点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把教师当作培养人的工具,而不是一个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创造性职业,这就是导致师德教育走向偏差、效果不好的一个关键原因。

  其实,我们的身边并不缺乏在享受教育的同时又很会享受生活的教师,但我们树立的典型却很少涉及这样的人群。如果教师的自身价值和尊严仅仅只能在学生的成长中得到体现,那么,在这种职业价值观引导下的教师职业要具有吸引力永远都只是美丽的幻想。最近,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这些教师都是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如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被誉为“中国的布鲁纳”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的确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但有些媒体在宣传时,仍重点宣传他们的奉献精神而不注意突出其创造性工作。其实,这些模范教师在奉献的同时,既享受教育又享受生活,他们的工作是幸福的。我们为什么不在宣传他们高尚师德的同时,多挖掘整理他们的创造性经验,让全国的同行也和他们一起享受创造性工作和生活的快乐?教师是一个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人,我们加强教师教育,必须要和教师的基本人性需求结合起来,尤其是要让教师认识到自己职业的尊严和幸福。

  所以,我们教师教育的出发点,首要的是要唤醒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感,真正促进教师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教育要回归到普通人的层面,以人为本,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尽可能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要给教师提供展示自己才华和创造的时空,让学校成为教师实现个人价值的场所,让教师教育充满理性的光芒和人性的芬芳。

  事实上,这也应成为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的灵魂,只有这样,教师教育才能真正受到第一线教师的重视,才可能充满希望的活力,教师才可能真正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美好职业。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企业文化更多
客服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