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鱼台县中医院 > 工作动态 > 治未病与皮肤保健

工作动态

治未病与皮肤保健

关键词:

鱼台县中医院

2014-04-13

“治未病”的概念首见《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论述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中医“治未病”思想内涵有3个基本层面:①未病先防,通过养生之术预防疾病的发生;②将病防发,即对已发之病及早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加重,波及其他脏腑;③防病传变,既已遇病邪,适时治疗,防止更复杂变化发生。

 

人体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沟通内外,联络皮、脉、肉、筋、骨。人体一旦发生病变,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病变也可以反应于某一局部。外有病,可以内传人里,内脏有病也会反应于外。皮肤是肌体的重要器官之一。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皮肤问题虽然主要发生在肌表,但其发生与发展均和人体的脏腑、气血、阴阳等功能密切相关。

 

每个脏腑功能特点不同,因此对皮肤的支持和维护也不一样。心主血脉,在心气的推动下血液能通过经脉运行于周身皮肤,皮肤得到血液的营养,才能保持其润泽柔韧的特性;肺主宣发,通过肺的宣发使卫气和津液输布全身,皮肤和毛发也得到温养和润泽;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的营养都来源于脾。脾气健运,气血充足,营养丰富,肌肤得养则韧肌坚:肝主疏泄,能够保持气机的条达舒畅,从而协助心肺脾气共同促使皿液畅行不致瘀滞;肾主气化,在保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动态平衡中起着主导作用。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皮肤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在体内,“气主煦之,血之濡之”(<难经·二十难》),以维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皮肤的生理功能也是由气血的濡养来维持的。

 

若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使人体的阴阳失衡,便会产生各种皮肤问题。如:黄褐斑的产生。中医学对黄褐斑认识由来已久,对其成因也有比较成熟的认识。中医学认为黄褐斑又称肝斑,多与肝经的气血阴阳失调有关,一般认为多与忧思抑郁。血虚不荣,火燥精枯有关。这些因素造成肝火旺盛,上冲于面,血虚精枯,肌肤失养,代谢不畅,而致面部色素沉着。也有认为是心脾不足,脏腑失调,阳明胃经气血不足,浊气排泄不畅,污浊之气循胃经上熏于面而成。

 

同样,皮肤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面部的种种色斑也正折射出人体自身的健康水平。如:发际边斑点,与女性激素不平衡有关;眼皮有斑点,多见于妊娠与人流次数过多的人及女性激素紊乱;太阳穴、眼尾部斑点,和甲状腺功能减弱、妊娠、更年期、神经质及心理受到强烈打击等因素有关;鼻下斑点,多见于卵巢疾病;眼周围斑点,多见于子宫病变、流产过多及激素不平衡等等。

 

黄帝内经的“脏象学说”中关于皮肤保健的问题就提到要“养于内、美于外”。因此,中华皮肤保健历来讲究首先着眼整体,平衡阴阳、调和脏腑、气血,从内而外,使人的肌体恢复到健康状态。

 

现代人关注美容,多数只注重皮肤、毛发表面的现象,很少顾及这些问题背后人体脏腑、气血变化发出的警告。中华皮肤保健是真正的从内心散发的美。不同于西方皮肤化妆品的“表面文章”。若只着眼于局部皮肤掩盖修饰,而忽略内在的调脏腑、和气血、平衡阴阳,是很难达到皮肤健康的目的,并无法获得皮肤保健的良好效果。

 

以中医“治末病”的思想为指导,对皮肤保健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影响皮肤因素的潜在性、长期性及内在变化的复杂多样性,所以更需要日常的整体调整和养护,才能最终达到防患未然的目的,取得良好的皮肤保健效果。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企业文化更多
客服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