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金摇篮幼儿园 > 动态信息 > (转)你的孩子要不要上蒙氏园?

动态信息

(转)你的孩子要不要上蒙氏园?

关键词:

金摇篮幼儿园

2015-03-12

    看到有的妈妈们常常问起有关蒙特梭利幼儿园的信息,毕竟蒙特梭利幼儿园在国内的价格也是不菲的,也看到一些妈妈们谈自己关于蒙氏教育的看法,感觉还是有很多人关注这个话题,但是似乎对于到底什么是蒙氏教育,并不是很清楚。

      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写多少字都说不完,但是我还是想说说我对于这种教育法的理解。
     
我本人非常喜欢也相信这种教育体系。可以说,我看过市场上能够见到的与纯正的蒙氏教育有关的几乎所有的英文/意大利文书,搜集了70年代以来所有的Quaderno Montessori期刊(意大利相当权威的蒙氏教育期刊)和NAMTA北美蒙特梭利教室协会期刊。此外还有零星的其他文字和视频信息来源。

      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为她创造这样一个环境。后来还曾参加过AMI国际蒙特梭利协会的教师培训课程。虽然由于需要兼顾工作、孩子和学习,最后我并没有完成整个课程,但是还是非常庆幸自己曾经参加这个课程,结识了许多业内人士,因此不仅加深了对蒙氏教育的理解,还对国内业界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大多数人眼中,蒙特梭利教育似乎意味着:36岁的幼儿园、混龄、自由选择、独自工作。
而家长们对于蒙特梭利教育的担心,似乎也大多是:太自由、缺少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混龄班大孩子学不到东西。
也常有人问,这种教育是否适合我的孩子?

      我认为,蒙特梭利教育适合所有的孩子(因为孩子可塑性强且蒙氏环境是极为重视个性化发展的),但是可能并不适合所有的家长。
怎么说呢?不同的家长们对自己和孩子的生活有着不同的期待。概括起来,如有你有下面这几个期望,蒙氏很可能成为你心仪的教育方式:

      1. 让孩子拥有平和的生活、平和的内心世界

       平和一直是蒙氏教育的关键。虽然国内与蒙特梭利有关的书或者幼儿园,很少强调这个概念(可能因为这个概念听上去太没竞争力、太没朝气了吧),但蒙特梭利本人以及她的合作伙伴们曾无数次说过平和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不过为了快速理解这个词,可以参考功夫熊猫里师傅总说的inner peace
有人参观过蒙特梭利教室之后,有一个感觉,就是孩子们不笑、太安静、没有朝气,幼儿园的孩子不应该这样,他们应该追跑打闹才对。

       但我要说,如果你真的找到了这样一家幼儿园,两个老师看着十多二十个孩子,似乎什么也没有干,只是看着,而小小的孩子们,每一个都在做自己的工作,没有哭、没有闹、没有大笑,偶尔有轻声交谈,偶尔有由衷的微笑,那么恭喜你,你找到了一个范本式的蒙特梭利教室,这里的老师和孩子,都找到了他们的inner peace



      老师的平和其实很重要,这一点需要长期的自我训练。一位有着近四十年蒙氏环境经验的老师告诉我,有的时候,比如家里出了些事,老师无法保持自身心态的平和,这个时候,教室里面的孩子就会上蹿下跳,和蚂蚱一样,把教具弄得很乱,工作也做不好。这就是老师的气场影响了孩子。

      当然,教室的布置、物品的色彩,也都会影响孩子的心境,所以大家会发现,纯正的蒙氏环境,总是那一副摸样,这是近百年经验的积累。

      2. 源自真实的自信

   

      蒙特梭利所说的自信和我们平常所理解到的自信略有一些差别。

     通常而言,大家会觉得,总是受到夸奖的孩子会更有自信,总是受到批评的孩子会更自卑。

     但是在蒙特梭利的环境中,追求的是一种自发产生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孩子自己对自身能力水平的正确评估,而不是外界的奖惩。

     所以,蒙氏教育强调没有奖惩、只有鼓励和赞扬(鼓励和奖励的区别就在于鼓励在做事之前,奖励在做事之后;赞扬也是一个蒙氏概念,和奖励的区别在于,用微笑和基于实际的话语鼓励孩子且只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才给予,比如,孩子给你看一副画,赞扬就是微笑并说:我看到了,你用了很多的红色,类似这样)。



     至于怎么培养这样的自信,成人就要多动脑筋了。只有恰当的挑战才能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并构建自信。蒙氏教育强调,如果孩子在第一次做一份工作(孩子做的所有事,几乎都被称作工作)的时候,已经能完成的很好,这份工作就给的太晚了;如果完全不能做,就给的太早了。只有那些孩子似乎能做一些,但还不能做太好,所以他自己愿意多重复几次,这样的工作,才是恰当的挑战。

     其实这一点在家里也能做到,比如,妈妈剥青豆的时候,如果小朋友感兴趣,就可以叫上他,比如这个小朋友一岁多一点,可以试探着来:

     先给他做示范:打开豆荚,把豆子放在一个碗里,豆荚放在另一个碗里

     然后给他一个豆荚,小朋友手指很软,也比较没有劲,可能打不开这个豆荚

    没关系,把豆荚两头剪掉,给他,看看能不能打开

    还不能,没关系,妈妈帮忙打开,让他把豆子捡出来,放在一个碗里,豆荚放在另一个碗里

    这一步基本上一岁多一点的孩子都会做

     这就是在逐步的降级,找到孩子能做的那一部分,让他参与进来。这样的参与能够让孩子觉得我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我是一个有用的人。参与感其实很重要,我们总说,在家庭环境中构建蒙氏环境,不是让家长的生活围着孩子转,而是让孩子融入家长的生活:做饭、打扫卫生的时候,尽可能的让孩子参与进来。



     自信就是来自在这种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对家庭(或者学校环境中对集体)的帮助。

      
3. 有礼貌、有尊严、善意竞争、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互助

     

       总之就是为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行为模式。

      集体内部的竞争,就是所谓的善意竞争:我要像XX一样更能干,然后就能帮助更多的成员,然后我们这个集体就会更强大

这一切,老师并不会引导,所有这一切,都是把这些孩子放在一起以后自发出现的,说实话,很神奇。

      有些家长会在最后一年让孩子离开蒙氏学校,觉得学不到什么了(3-6岁的班级比较常见),其实,也许在知识上的确没有太多新东西了,但孩子实际上在学习最重要的最后一课:回报集体,回报社会

       我觉得传统的教育模式,这最后一课,非常欠缺。在我们曾经受过的教育里,回报这个词通常是说出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或者做出来给别人看的。有人可能觉得即使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也能培养出真心回报社会的人,但是,我想说,这都是韧性使然。人是有韧性的,但每个人的韧性不一定一样多,多么艰险的逆境都能培养出心灵纯净的强者,他具有更多的韧性,但是这样环境中的强者背后,通常都有更多个分母,韧性较少的分母。如果能有更好的环境,分母会更少。



      而蒙特梭利理念就是创造一个这样的环境。

      至于礼貌和尊严,源自成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当成人有礼貌、有敬意的对待孩子,孩子会感到受到尊重,他也更容易学会如何尊重他人。

      这种尊重不仅表现在说话态度上,也表现在环境准备上。比如,蒙氏环境总是为孩子提供最真实的器具,即使是6个月的小孩子,也能拥有自己的瓷器、银勺、玻璃杯、玻璃水瓶,和大人的一样精美,只是更小,更适合他的小手;适合他身高的餐桌、餐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高脚凳,桌上也总是会有瓷花瓶和鲜花。这也是在展现尊重:你是人,所以我们理应为你提供我们作为人所欣赏的一切美好而脆弱的事物。


      4.知识

     

      这一点,我想我不用多说,因为在许多学校的宣传中都会提到蒙氏环境(3-6岁)培养的孩子数学能力强。

      此外大家也早已熟悉的敏感期,最早也是蒙特梭利提出的,虽然后来被衍生出无数个非蒙氏概念的敏感期,但是总归可以看出大家对这个概念的认可:在合适的时机,学得更快。



      我想说的是关于教具。

      看到过有一些家长说,蒙氏教具太死板,感觉自己的孩子很活泼,是不是不适用?

       的确,蒙氏教具在设计时条框很多,教师培训中操作规范也一板一眼,但是,具体到孩子,从来没有要求过孩子必须和老师操作的一模一样,只要与学习目的相符即可!另一种同样使用教具的幼儿园教育方法(不好意思,突然想不起来具体名字了,回头查资料补上,不过这种方法在中国不多见),倒是强调儿童操作必须和老师一模一样。

       其实,想想乐高、积木,是一个道理:总共就那么几种方块,其组合无穷的。

       当然蒙氏教具不可能像乐高、积木一样随意组合,但是它能带给人的具象认识和抽象认识,也是无穷的。说实话,随便一个成人,去3-6岁的教室参观一下,也能发现无数自己不了解的知识点,很有趣。

      此外,对于孩子而言,蒙氏教具的操作,强调的是有始有终。拿取教具、操作、出错、改正、送回,整个过程,都要由孩子独立完成。我觉得这也对性格的培养有一定好处。

      突然想起网上卖的什么88件全套蒙氏教具(3-6岁)。我想说,和真正的蒙特梭利教室还差得远,能有2/5么?不知道有些人说的死板,是不是因为看到了这些教具... 因为教具这个概念,听上去就很死板,是不是呢?其实英文就是Material,说这个词很多人就明白了,其实就是材料么,随便拿起个什么,都可能成为教室环境中的材料、也就是教具。只要是能支持某一个孩子在某一个时期的发展,这件东西就是个教具。

      所以说,真正教室环境中有非常非常多个性化的部分,来自每一个老师的经历和经验、也取决于教室中的孩子,此外有的会按照季节变化而不断变化,这一部分,无法标准化,难以复制,网上自然没得卖。

      另外其实蒙氏教育不止局限于3-6岁这一个阶段。

      蒙特梭利在生前与合作伙伴们共同设计了0-33-66-12岁这三个阶段的环境设置。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重点。她死后,美国人(主要是)在她的书的指导下设计了12-15岁的农场环境(寄宿),90年代后期开始集中探讨高中课程(15-18)的开展方式,现在美国已经有一些蒙氏高中了。虽然蒙特梭利本人憧憬过大学的改造,但目前还没有...

说了这么多,最后来个总结吧...

我觉得,蒙氏教育的核心,就是通过让孩子自己探索而学会如何做人:生理意义上的人(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知识层面的人(数学、语言、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研究能力)、精神层面上的人(认识自我、平和而强大的内心世界、对善与美的不懈追求)、社会意义上的人(与人相处的能力、与他人的深层次交流、对他人的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帮助、有助于集体进步的善意竞争)。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