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金摇篮幼儿园 > 动态信息 > 甄西振园长教育理论文章升级版

动态信息

甄西振园长教育理论文章升级版

关键词:

金摇篮幼儿园

2015-01-29

               随想   映照着儿童教育的那一扇窗

     金摇篮幼儿园   甄西振

随想文体的宽泛性和灵活性,方便着对儿童教育的思考、把握和叙述。

随想近意于想象、联想甚至欲望,也可能存在个体意识、极端化倾向和另类的主张,但毕竟不是狂妄或疯狂。

随想彰显了个性,放大了胆量,哪怕升不到天空,落在地上也是一种闪光。

随想孕含着丰富的力量,也有热情,还有能量。

随想可能是孤陋寡闻、偏颇之见,但一定是内心的张扬,不仅能呼唤儿童教育的正集,而且能催生儿童教育的另一番芽香。

儿童教育是一个社会性课题,“是十分复杂的事情”(陈鹤琴语),牵动着各类人等的心灵和神经,也受着世俗观念、利益思想、利己理念、陈腐乱象的严重影响,汇成了跌宕起伏、暗流涌动的一江春水。尽管《纲要》、《指南》等方向性的效力在指引着儿童教育的光明大道,但依旧乱象丛生、急功近利、我行我素,表现出教育认同感的苍白和乏力。同仁们无法共进教育的午餐,难以割除时弊、自然归真。

因此,教育者应该清醒错乱的教育神经,减少或者消除教育麻醉,借鉴或者跟随外国先进的幼教理念,废除骨子里或者脑子里的模式化概念和思维定势,实现理念、立场、方法、目标等方面的教育革新,实现持之以恒的脱胎换骨。

儿童教育发展的顺畅与完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个性化”、“过激化”、“功利化”、“自流化”,已成为突出的社会教育问题,影响或者制约着儿童教育的文明进程。因此,了解和认识教育的社会化现状(家长育儿观念对儿童教育的影响),是转化或者改良儿童教育局面的重要前提。

    中国人重视血亲基础,日益发展的社会复杂因素和教育影响力的脆弱,滞后了正确儿童教育观念的形成。凸显着摇摆的、不确定的、不坚定的、甚至晚熟的意识倾向,出现了多极的、多层面的、多结构的和不正常的教育关系,严重影响育人质量。家长尽早地明白育儿方面的个性现状,尽早地认清骄纵丧志的危害,将是教育文明进程的重要推进。

一、溺爱庇护下的个性现状

溺爱催生着不良教育的形成,也维继着“带病儿童”的滋生;溺爱呈现着无奈中的顽固,也让人难以做到斩钉截铁;溺爱远远超出了生理的本能,成了教育道路上的拦路虎。由于生理特质、成员关系和物理因素的不同,溺爱除表现程度不同外,暴露着质的不同。

唯我独尊型这类家长的自我意识强,以自私为中心的个人意愿贯穿于育儿的方方面面,处处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观念偏激,而且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在老师面前,一味地要求老师为自己的孩子做这做那,影响甚至干扰班级正常的教育和管理。一般来讲,幼儿园不会满足这类家长的自私要求。幼儿园要营造轻松平等的生长环境,更要形成愉快坦诚的交流氛围,任何个性目的出发的要求都难达成预设的结果。家长和老师是共同教育孩子成长的合作伙伴,默契配合,牵手协作才能利于孩子的成长。

包办代替型这类情况多出现在隔代教育,表现出溺爱、骄纵、过度呵护、唯恐出错的心理,甚至干涉幼儿园正常正确的自主活动(如孩子自己扫地、喝水、穿衣、整理桌椅和工具等)。这种包办方式,导致孩子能力发展滞后、自理自信缺失、抵抗能力差等,是差生形成的因素之一。

寄托过望型一位高龄的老太太,逼着一位小女孩背乘法口诀的故事,引起全国热议。这位小女孩怎么也背不过三五一十五的情境,令人痛心。她产生对学习的畏惧、怀疑和厌恶,形成了她幼小的心灵上过重的精神负担,是多么悲伤和残酷的事情。对孩子的期望过早、过大、过高,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童年意愿,使她不敢向往人生的快乐,从根本上忽略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另外,用成人的喜好、“灌浆”方式和过于经典的内容,“大要求”、“大主题”、“大方向”地“制定”孩子的人生目标,是孩子不能承受的。给孩子“洗脑”太残酷,是给孩子又加了沉重的翅膀。其实,说简单,孩子就要快乐,“教育就是习惯”(叶圣陶语)。

自流放任型这类家长放任自流,对孩子没有适度的约束,没有责任心,不管不顾,任其发展。往往不善于听取老师的建议,不重视、不配合,不遵守幼儿园的安排或请求。

“关系错位型”:家园教育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有交流才有联系,有联系才有新的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但有些家长处于个人利益和目的,依据自己的从业经验或者套用商业观念,过于夸大或强调个人意愿、个人立场,甚至形成扭曲心理。这种忽略正常关系,过于自重的行为只会为自己带来不快,不会影响幼儿园的发展。

孩子是需要适应生活环境变化的、是需要具备基本活动认知能力的,任何不正常的育儿现象都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溺爱只会造成技能意识和技能水平的缺失,只会造就人格残疾,只会丧失最佳最重要的意识锻炼。

二、崇高的育儿理念和经验

日本人把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放在首位,生存能力的阐发理念,更能体现日本民族的忧患意识和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是奔向希望民族日不落帝国的重要阶梯。

1、重视教育孩子强身健体。日本是一个海洋国家,按照习惯的思维,教会孩子游泳是重要的一课。但日本家长基本不教孩子学游泳,而是把孩子放进水里,让孩子自己去拼搏、去摸索求生的方法(十分危险的时刻家长施救),这种近乎残忍的训练手段,造就了一个个敢打敢拼的顽强儿童。日本小孩一般都不怕冷,家长故意让孩子冬天穿得很少很薄,家长认为这样做不仅锻炼孩子的体质,也锻炼孩子的意志和吃苦精神。在日本,体育好、体质好的孩子最受同伴尊敬,许多孩子的梦想就是将来当运动员。日本家长重视对孩子的锻炼和磨难,故意让孩子赤着脚走路、快跑,适应艰难。

2、重视思想品质教育。日本的老师和家长从小就教育孩子,每个人都要为国家做贡献,引导孩子认识到国家资源稀少,只有靠每个人的力量努力奋斗,才能生活下去。相比之下,我国的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国家的变化与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就是那么的局限和空洞,难以操作和实效。

美国有一个国际幼儿园,有二十多个国家的孩子。一方面美国的孩子每天上幼儿园的第一件事,就要高声喊我是地球上最伟大的美利坚合众国公民,我长大后一定要为伟大的美国服务……”。这种无数次的重复和强化,就在孩子的心中树起高大、自强无比的性格,就会造就一个无与伦比、战无不胜的民族。另一方面,每天演奏一个国家的国歌,当这个国家的孩子听到自己国家的国歌时庄严、肃静。发自内心的力量在随唱中油然而生。

品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是规则教育,日本家长十分注重教育孩子从小遵守规则,尤其是做事认真、遵守常规。日本人没有因为孩子不守则受到老师的批评而脸红、发怒和激动的,而是十分真心的感老师。他们认为老师在关注自己的孩子、修正孩子,没有放弃或者放任孩子。

我国某电视台的《一年级》,在尝试性地探索守则教育,大胆的展开批评教育,对襁褓教育是一次有力的挑战。

北京特级教师孙维刚所教的班级,55%的学生可以升入清华、北大,当问及他的内在秘诀时,他的回答:做人第一,学习第二由此看出,从小造就孩子的优秀品质,是他们一生多么宝贵的财富。

3、重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日本家长从小就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日本孩子外出都是自己背包裹,再重也要自己背。不给他人添麻烦是基本的教育准则。日本家长也接孩子,从不替孩子拿任何东西,更不抱进抱出,车接送到门口。

金摇篮幼儿园的江雨泽、朱玥婷、王延茹、田雨泽、田子瑜、田梓棋、梁子纯、赵家鹤、陈继圆、李子沫、苏一笑等小朋友一直以来都是从家步行到幼儿园,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雨天雪天。这种难能可贵的坚持和家长重要的育人经验,值得广大家长学习。

4、重视情感体验。日本家长认为幼儿园不是学知识的地方,而是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地方。家长看重的不是认字、计算、特长等知识性、技巧性的内容,而是关心孩子情感的满足、个性的完善、兴趣的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自主创造的能力等。为将来做人打基础,希望孩子以后成为体贴他人、忍耐力强、有能力、有创造力、有智慧的人。

日本人经常带孩子去社区、公园、田野捕捉生活,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这些地方有趣的事情,凭自己的经验把最有特色最吸引人的方面介绍出来,通过采访、摄影、品尝、画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取乐趣和成就感。

日本的幼儿园有些事让我们目瞪口呆:让家长准备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包,书包(统一),装毛毯的包,装餐具的包、餐具盒,装备换衣服的包,装换下来衣服的包,装鞋子的包。A包多少厘米,B包多少厘米,C包装进D包里,E包衣进F包里。有的幼儿园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妈妈一针一线缝制。这种教育的高度协调必然赢得家长对孩子学习变化的高度关注。

    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日本人感到目瞪口呆。如,帮孩子在幼儿园做事情,帮孩子拿包等。这种事情日本人就会异口同声地问为什么为什么孩子的事情你来做,他们感到不可思议。

日本人的育儿理念有着鲜明的开放性。有些幼儿园在9:30之前15:30之后,全园的孩子都在院子里玩,大孩子抱小孩子,小孩子追大孩子,玩得很疯狂,孩子们真正体验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的感觉,成长感特别明显。

日本人注重并感性地进行文化渗透教育,强化孩子的美好记忆。日本幼儿园很认真的过一切他们的传统的节日,女孩节、男孩节、纳凉节等,增强了孩子很多美好的记忆和企盼。而中国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多么好的风俗文化教育素材浪费的可惜。

日本人有着坚定执着的育人立场。把不准幼儿园学知识法制化,一旦发现幼儿园教小学的东西群起而攻之,并上告主管机关。如教0”,家长会问为什么只是,它可以让孩子想象:像太阳、像月亮、像嘴巴….,在幼儿园教0”的用意何在,作用何在,为什么去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很多国家都有着独特的育儿方向,但轻松、自由、个性化是基本的主题。

三、我国早期“摧残式”的幼儿园教学乱象

急功近利、不学科学、差异的育人观念给某些小学化的幼儿园拓宽了市场,甚至贴上了优秀良好的包装。中国家长认为上幼儿园是为上小学作准备,对背唐诗、背经典、计算、唱歌、跳舞、写字、画画很重视,希望他们学知识,学特长,为将来成长打基础,长大考上好大学,谋个好工作。一些伪专家和不良商人就利用家长的好恶心理,进行不正规,不系统甚至不正确的知识教育或宣传,这种快餐式、垃圾式、自由式的教育会把孩子推向滞后、扭曲、无为的境地。

一些不良的教育者,利用家长的教育无知和盼子成才的狂躁心理,利用一些孩子的学习假象(如幼儿园学过拼音,上一年级孩子学习省力、接受快等)等所谓的成熟事件,大力激发和骗取家长对早教效果的信任,有些家长严重缺乏让孩子自然地成长的心理等待,怀疑甚至不愿容忍正规的儿童教育。

拿教育按商业去做,严重玷污了教育应有的尊严、神圣和纯净,丧失了特有的技能性、专业性和权威性。一场从城市到农村、从大到小(已发展为一年级预习、幼儿园补习)、不伦不类、不可逆转、推残式的教育乱象蔓延开来。

拿教育按赌场去做,给不良教育者注入了强力的兴奋剂。“金钱效应”在刺激着他们挖空心思,千方百计地“赢”在当下,无序的、无规则地开辟领域,思考着源源不断、用之不竭的发财梦想,严重缺乏教育良知、教育责任和教育目标。在流泪、滴血和痛恨的教育乱象面前,实施正规的、整体的、系统的、自然的儿童发展计划是多么的艰难。金摇篮幼儿园同样经受着复杂社会因素的干扰,同样经过育人理念的普及、育人方法的磨合、育人效果的信任和儿童成长的慢等待。金摇篮幼儿园相信,按照儿童生长规律办事,永远是光明的,让孩子自然地成长一定是孩子成长的幸运,永远是最正确的教育方向。因此,金摇篮幼儿园选择和实施了蒙氏教育。

四、金摇篮的蒙氏教育

蒙氏教育是最好最能体现儿童自然成长意义的教育理念。通过敏感期理论和独立存在、独立运用的操作性实践,引领孩子积累创造经验,形成智能建构,明确是非判断。在孩子的独立工作中不断收获生长启示,不断显现科学认识事物的个性化要求。

蒙氏教育进行的是科学体验、有序推进、自我转化、逻辑验证的发展道路,是对零碎的、片面的、模式化的、分裂的、孤僻的教育乱象的一次教育革命,是造福幼儿的大教育。金摇篮正踏踏实实地研究蒙氏教育,认认真真地做好蒙氏教育工作。

蒙氏教育的有益性,表现在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炼、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渗透性养育的综合领域。在蒙氏工作的实践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走进孩子的心田,走进孩子活动的每个细节,体现着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道法自然。正是由于蒙氏教育的本质属性,才能润身润心修身修心般地抵达孩子的心灵之处,收获富润屋德润身的教育效果。

蒙氏教育的优越性,体现在蒙氏课堂能够为孩子营造积极的情绪和进取的心理状态。孩子活动质量的高下,很多时候很大可能取决于心理指数的张弛程度。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蒙氏操作场,就是激发孩子情趣和创造性的心理场、愉悦场。蒙氏课堂的操作性促进了孩子健康情绪和优秀心理品质的形成。教育经验证明,孩子的心理品质问题是不能积存的、不能延续的、不能走偏的,只有在人生起点上把握方向、奠定基础、塑造优秀,才不会在成人之后走样变形。蒙氏教育在历练着孩子们,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心智优化过程。

蒙氏教育的先进性,体现在充分发挥孩子的个性和积极性。蒙氏教育的特点是铸造能量、积蓄力量、自我寻找、充分想象。小学化的说教课堂是根本不会启迪孩子的这些潜力的。受过蒙氏教育的孩子在以后或晚段时间升入高级学习后,在思维敏感性的驱动下,就能喷薄而出的爆发智慧能量。展现孩子们的个性特点,自己的学习能力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每个人都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力,都有一种自信,有一种内在力量,并由此积淀下更强的生命能量,让孩子的未来拥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由此想到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她的课堂充满能动性、生动性、互动性,让全体孩子参与教学内容的预设和实践是突出亮点之一。由此看出,教育有真谛、大道都相通。同时,也十分期盼看到她的少文本化,无文本化,无格式化的完全开放式课堂。期望看到她高结构预设低结构生成的无限性课堂局面,更喜欢看到她生发自然、放扶自如、想象自由的另一面精彩,而不是“样式”、“训练”、“布局”和“掌控”。

蒙氏教育的特性,在于。蒙氏教育不是轰轰烈烈的教育,而是兴趣促使下的自发式教育自由式教育发现式教育。蒙氏课堂看起来好像很、很不整齐、很不统一;老师好像很被动、很旁观。其实,这正是给孩子活动的最大思考空间,最好教育等待。不干扰孩子任何的有意注意,不抱怨孩子工作的无意流失,保护孩子的有意活动意识,保护孩子感兴奋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流程,保护孩子提取活动素材的能力,保护孩子轻松快乐的活动氛围。教师退到该退的程度,帮到该帮的时候,与传统说教体现着质的不同。

由此想到现在如火如荼的形象教育(绘本教育),除外显了低层次的预设效果、游戏式的说教花样外,没有从孩子的内部言语和深刻的思维品质等方面逻辑性、自然性的解决认知问题。孩子冲不破规定情境下、限定内容中的学习视野,是另一个版本的说教教学。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似乎看到了课堂的热闹,看到了孩子表现或者表达的条理。这种用催熟的方式和色素作用换来的鲜艳和成功是不会持久的。这样下去就像给鱼加氧一样,过早过大都会让鱼晕头转向,一旦离开了这种支持和支撑,鱼就会有死一样的感觉,最起码不能自主生存。

如果不给孩子设定情景,在看似常态的生活中,捕捉那些意想不到的、非常态的、生动的东西;捕捉那些异样的、瞬间流露出的东西;捕捉孩子身边的、常识的、认同感的东西,去循序渐进的表情达意才可自然、才有可能、才算可行。看图说话式的形象教学(绘本教育)与蒙氏教育的润心式教育不能同日而语、不能相提并论。

蒙氏教育的主体性,体现在教育的点燃性。利用蒙氏教具和教育方式独具的吸引力,不断形成孩子们进步的阶梯。在蒙氏课堂中,孩子们积极参与其中,不知不觉地解决了当下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成长了自己,而且深深地烙印着这个生命时段的印迹。同时,蒙氏课堂阳光灿烂、气氛轻松,师幼之间易于建立和乐关系,有益于师幼的合作学习。

有些教育现象不可否认,幼儿园与小学各行其政,缺乏合理的衔接机制,造成教育的断层。再加上个别幼儿园的商业化运作和教育的乱作为,造成了某些孩子升入一年级后的暂时个体差异,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必恐慌,那种用催熟方法换来的顺畅假象是不会延续长远的。因为孩子升入高一级学习时,会出现思维的盲区,感到学习驾驭方面的空白和困惑,一旦进入认识的领域就会自动形成程序,就会启动积蓄的力量,形成学习飞跃。那些在幼儿园有铺垫的孩子一旦铺垫的知识用完,就会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走向落后甚至成为差生。因此慢教育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科学,既要信任,又要坚持。揠苗助长、竭泽而渔、人云亦云、放任自流是害人害己的教育选择。

五、金摇篮幼儿园儿童教育的基本定位

幼儿课堂追求的方向,不仅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更重要是教育价值观问题。其中文本化、模式化、标签化、功利化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离开文本很难,没有模式更难,没有教学效益化,就淡化了功利,这是目前最为普通、最为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现状,不仅反映了教育领域的不正常现象,也暴露了职业水准和职业情操的低下。与之而来的管理和研究也始终离不开这个层面,最起码视野局限于惯性思维之中,反而乐在其中。

虽然有无文本、有无模式不能权定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不能界定有无“小学化”。但是,离开这种思维定势和传统影响,必然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进步,必然要追求和奔向教育的另一个方向。尽管教育政论和教育专家早已定论,幼儿教育要无文本、无模式化。但是,什么时候能享受那种愉悦、那种坦荡,无人能断。

金摇篮幼儿园高度追求幼儿课堂的开放,追求着无文本、无模式、“无限性”的课堂——想象力贯穿于幼儿阶段和幼儿活动全过程,也就是说把想象力的培养确定为幼儿课堂(教育)的教学重点和唯一方向。

1、想象力与生俱来,随着人认识事物的增多和新鲜度的提升,想象力逐渐丰富。想象力的生成和扩充受客观因素和激发程度的制约,要么泯灭,要么发展。因此,伴随幼儿的成长和教育契机的深入,在幼儿阶段着重培养想象力是机不可失的事情。

2、陈鹤琴的“活教育”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目前,司空见惯的幼儿课堂,甚至高级别的优质课、公开课、名家的样板课仍就延续着“说教”、“呈现”、“无序”和“驾驭”的现象。没有做到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

3、想象力的培养造就着理想广大、情操健康的新一代。想象力的生成有着一定的生理心理特征,有着逐步丰富精彩的过程,有着主题性、有意性、创造性的智力建构。持有丰富的想象力,就能精神饱满、兴高采烈地关注周围的一切,就能形成良好的人文品格。持有主题性的想象,就能促进主动活动、积累经验、有意认知的良性发展。就能简缩内部言语、酝酿逻辑、理性表达,推进智力建构的进程。

4、想象力的培养要遵循无主题、无预设、无限制、无评价的发展方向,不设路线图、效果图、经验库,逐步形成孩子万事万物中童话般的、动的、好看的、好玩的、随意的、自由的、主体的…………五彩生活,这就是童真童趣——只有靠想象力才有的快乐。

5、以《下雨了》为例,舞动孩子的想象思维。

一位名师是这样教的。开课前屏幕上存有下雨的画面,开课时放“声音”让孩子听,问孩子是什么声音,孩子回答,下雨了。接着再放课件,问孩子看到什么,孩子答:小燕子、小草……接着老师贴出“小草”、“小窗”、“小门”和“沙沙沙”、“叮叮叮”、“咚咚咚”的字条,老师领读(一般读,有重音地读),再用“××X”启发读,接着出现节奏型、“×××”、“×××”、“×××”,接着又回放画面,问孩子看到什么,孩子答:高楼…………

我实在不愿再看下去,也许我太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模式,也许我的灵感出了问题,也许我忍不住想说:

①尽管有了让孩子观察的过程,但始终在老师的预设内,运用训练、强化、重复等手段强调主题设计的唯一性,况且观察的比重过小、故事割裂、思维断层,这种讲练结合、弱化思维、杂乱无章、满堂灌输的教学孩子们受得了吗?应该这样教给孩子吗?我们应该拍手称快吗?

②模式化的东西限定了孩子的思维,(如声音、画面),当孩子们刚有些认识,教师为了突出自己的预设目标,转过来加大、加杂训练自己的预设重点,使课堂节奏和层次混乱。

③除显示了要追求的课堂训练容量大,短期效应顺畅外,看不到孩子的自主和思考,看不到生成的过程和梯度。孩子的表达完全依赖于教师的“牵引”。况且孩子是那样“规整、“听话”、“成人化”。

④“教”、“教、“教,教师洋洋得意。

假如金摇篮幼儿园有机会改良这一课,我们会这样做:

以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常识为基点,开辟生成性、多样性、完整性、创造性的课堂。其中,最为鲜明的标志就是无任何预设、宽泛性强、自主认识、故事性强和想象充分。孩子是重要的主体参与,教师只是帮助孩子顺着他的想象和表达,开辟一个个理想小道、想象空间和基本故事,让孩子在一堂课中同时能吸吮各种营养。

①不出现任何画面和提示,更不限定为“下雨了”,但用“声音”创设情境:声音由弱到强,由不清楚到清楚,增强情境的好奇和引领效果;启发孩子对情境的不同猜测,引发多种想象;再次用声音强化效果,引领孩子肯定自己的想象,树立自信,逐步扩充。

②不同的认识形成不同的领域,按照孩子自己的认识展开思路,课堂中会出现多事物、多线条、多画面、多效果,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局面。如有的像雨声、有的像马蹄声、有的像钟表声……。

③孩子互动互补,对所认识的事物再完整、再强化。

④师幼互动,增强每个故事的新鲜有趣。

⑤深化情境的感染效果,用“原创声音”、孩子表演、声画同步等手段达到绘声绘色的立体效果。

这样的改良一定会有孩子想的开阔、学的不累、说的完整、动的自由的教学效果,会全面提升着“前阅读”的教育质量。孩子们经过一次次“是像非像”的想象、自我成功的尝试和久而久之的提升,会自然而然地找到学习方向和学习快乐。

这样的长此以往,就会留给孩子悠长的回味,同样做到了内容充实、层次感强、表达充分、逻辑性强,完全体验孩子的自然成长。

想象力的培养不求速成、不求过于完整、不求故事性,但要追求想象意识和求异性的由低到高、由简到趣、走向有意和有序的智力过程。

随想永远不是如梦惊醒,尽管找不到庞大的支撑,但光是随想本身富有的含量,就可让人兴奋不已!

随想愿是一叶扁舟,在静静的水乡,我愿听到的,不仅是哗啦啦划桨的声响,还有心中的吟唱。

随想不愿奔向隧道中的那点光。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