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公司动态 > 景泰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依靠科技提质增效

公司动态

景泰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依靠科技提质增效

关键词:

经验交流

2013-02-04

   初夏季节,来到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景泰县寺滩乡,放眼望去,只见小麦苗绿波荡漾,绿树成排成行,机耕道路笔直,渠中流水欢畅……,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区一派如诗如画的塞上江南风光。

    景泰县是甘肃省列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7个产粮大县之一,为了支持该县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甘肃省农发办经过筛选认证,将寺滩乡的8个行政村确定为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区。经过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建设,项目区共投资2737万元,衬砌渠道107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4071座,修筑机耕路101公里,栽植农田防护林28万株,建成2万亩优质、高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
    为了提高项目区开发效益,景泰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硬件建设和科技投入并重,不断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努力实现水土资源开发治理的高效益、高产出,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成为全县农业综合开发的新“亮点”。
    一、  结合项目实施建立服务科技推广体系
    景泰县农发办主动与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取得联系,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依托、寺滩乡农技站为骨干、项目区8个行政村为主体,建立县、乡村三级联运的农技推广体系,使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科技推广有机结合起来。为了保证科技推广取得实效,他们还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技术推广方案比选、技术专家跟踪指导、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科技推广服务新模式,建立科技推广小组,负责引进新品种,推广节水灌溉、垄膜沟播、测土配方施肥、兼作套种等先进适用技术,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项目区还组建了两家以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向农民提供农膜、化肥、良种及机械化耕种等服务,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二、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寺滩乡在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中,采取“科普知识与实用技术相结合,课堂讲解与田间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邀请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的专家教授对农民进行系统培训,共举办了10期60场次的培训班,培训农民8000多人次,发放资料40000多份,使项目区农民户均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同时,通过发放科技明白纸、举办科技大讲堂等科普措施,做到了“村有科技负责人、级有科技带头人、户有科技明白人”,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学种田意识、科技素质和实际操作水平,增强了自我造血能力,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依靠科技提质增效
    一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针对当地气候干旱、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的特点,以及田间配套工程不完善的状况,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为重点,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项目实施两年来,项目区共节约用水250多万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率提高了12%。尤其是大面积推广垄膜沟灌节水技术,节水增产效果更加显著。两年来,项目区推广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垄膜沟灌技术1.13万亩,平均每亩增产20%-30%、节水100-200立方米、节本增效100 元以上。
    二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两年来,项目共采集测试土样500多个、进行小麦、玉米、胡麻、向日葵等作物田间肥效试验8项(次),对农户开展施肥调查1062户,全面摸清了项目区土壤养分状况、肥力水平,进而提出了平田整地、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等性措施。此外,还印发了测土配方施肥建设卡,指导农民按方施肥、科学施肥,实现用地与养地的结合,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和可持续生产能力。
    三是推广模式化高效栽培技术。针对当地“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气候特征,通过推广模式化间作套各高效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了粮油等作物产量。推广8000亩小麦――玉米套种模式,平均每亩产小麦350公斤、玉米750公斤。推广1600亩胡麻――玉米粮油套作模式,胡麻平均亩产130公斤,玉米700公斤;推广4000亩玉米――马铃薯套作模式,早熟马铃薯亩产1500公斤、玉米750公斤。此外,引进推广的8000亩春小麦新品种亩产达500公斤以上,比当地品种增产10%,13600亩玉米新品种亩产达1000公斤以上。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企业文化更多
客服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