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鱼台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 工作动态 > 非遗保护叫响“山东模式”

工作动态

非遗保护叫响“山东模式”

关键词:

文广局鱼台文广局鱼台文化广播局

2013-04-09

 “西部一节,东部一会。”96,全国7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400多位传承人将汇聚古城台儿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在这里开幕。作为全国非遗两大重要博览节会之一,中国非遗博览会为何会落户山东?

   “我省积极探索非遗保护的有效途径,逐渐形成了突出‘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人本性保护’的山东模式,形成了科学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机制。”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非遗保护工作已由探索实践阶段步入科学保护阶段,非遗保护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抢救性保护:濒危项目重获新生
   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扽腔,曾经近40年没有过正式演出,现在却“原汁原味”地恢复了。在田野调查、民间寻访的基础上,我省组织音乐家将老艺人的演唱变成可记载的乐曲,使得濒临灭绝的扽腔重获新生。
   “非遗多是在农耕社会产生的,现在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动摇了其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基础,使许多项目濒临灭绝。”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宗伟表示,我省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采取“边普查、边抢救、边保护”的做法,对非遗项目尤其是生存状况濒危和传承困难的代表性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成绩斐然。
   在历时四年的非遗普查中,我省共普查各类线索101万条,基本摸清了非遗资源的现存情况,并从中选出历史文化价值高、生存状况濒危、传承困难的项目优先列入四级名录体系。目前,我省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个项目点,国家级名录153,评选公布省级名录419,市级名录1607,县级名录5635项。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抢救性保护硕果累累。泰山皮影戏、沾化渔鼓戏、扽腔等100多个濒危、具有重要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抢救和保护。泰安市山东梆子、高密茂腔等210多个项目恢复或新建剧团和传习所,增加人员、排演新剧目,重新获得生机。
   生产性保护:传承人成了“红人”
   从弄影轩里演出,到进高校讲课,再到开发衍生产品,泰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忙个不停,成为了当地的“名人”“红人”,这源于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非遗项目许多就是在生产生活中产生、发展而来的,本身就具有市场性和消费性。借助市场手段,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是最积极、最有效、最有利于非遗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传承方式。
   近年来,我省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对包括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药物炮制、饮食等四个类别在内的多个省级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实践,鼓励传承人按照文化传承规律发展生产,并为其创造条件进入市场,增强传承发展的活力。此外,在手工技艺项目集中的地区,建立传承基地和生产园区,发挥集聚效应,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形成规模效益。2012,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我省也评选命名了13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非遗传承人成了“红人”,非遗产品也成了“抢手货”。现在,“柳编村”、“草编村”、“年画村”等特色村落不断涌现,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我省入选49,非遗产品的聚集效应得到充分展现。在文化部的支持下,我省创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使生产性保护项目和传承人进入市场更是如虎添翼。目前,我省以非遗为依托的企业和经营业户共有35630多个,年营业收入157.89亿元,利税22.76亿元,从业人员达105万余人。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