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公司动态 > 闵子骞与鱼台

公司动态

闵子骞与鱼台

关键词:

汉府大酒店

2014-02-18

             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末年鲁国武棠邑人,(今鱼台县大闵村)人。出于公元前536年,卒于公元前447年。系孔子著名弟子,他德行卓著,孝行突出,被誉为笃圣。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他对儒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鱼台这块土地上,也留下深深的足迹。

芦衣顺母,纯真至孝

闵子骞祖籍曲阜,其先祖曾是鲁国的第四代君鲁闵公,闵子骞的父亲闵马父为八世祖。按着周朝制度,八世祖别于公族,降为庶民。后逢鲁国三桓弄权,国政日非,遂举家迁居鲁国武棠邑闵染坊(今鱼台大闵村)。隐耕为农。公元前536年,鲁昭公五年春正月农历十四(闵子世家,清咸丰本),闵子骞诞生。因生而表相奇颖,二气盈成,夫日中则移,月满则亏,故名损。七岁时,其生母姜氏病故,不久,继母乐氏进门,并生了闵需、闵如二弟。乐氏开始对闵子骞尚能尽心养育施教。但由于家境贫寒拮据,逐渐对闵子骞渐生疏远。但子骞诚实敦厚,毫无怨言。有一年临近年关,其父驱牛车外出访友,命三子随从,闵子骞赶车,行至半路,天气骤变,朔风怒号,寒风刺骨。闵子骞手指冻僵,将牛缰绳和鞭皆滑落于地,牛车翻倒。其父见状,以为闵子骞真懒惰无用,非常生气,拾起牛鞭,怒抽子骞。不料鞭落衣绽,露出芦花,芦英纷飞。其父见此惊奇不己,待撕开闵需、闵如的衣服,皆是丝絮。这才恍然大悟,(春秋时尚无棉花,棉衣以丝絮套做而成),急勒车返回家中,举鞭抽打后妻,当场写下休书,要立即将之赶出家门。子骞却长跪在父亲面前,苦苦哀求父亲不要赶走后母,他诚恳地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亲听了子骞讲出的道理,遂罢休妻之念,继母听了子骞的话也深受感动,她痛改前非,待三子如一,逐成为慈母,家庭和睦。这就是数千年来,在民间流传甚广的鞭打芦花芦衣顺母的故事。元代将此故事配以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的诗句,并将他列为《二十四孝》的第三位。200611月,民间文学《闵子骞的传说》,被山东省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济南市历城区和济宁市鱼台县共同拥有。2007年鱼台籍剧作家王伯福同志又将此故事改编摄制成豫剧电视连续剧《孝贤闵子骞》,在中央电视台、部分省、市电视台播出,收到了良好社会效果。

从学孔子,设教棠邑

公元前518年,20岁的闵子骞重返曲阜,投师孔门,从此开始了40多年的从学孔子的生崖。这期间,他除短暂出任费宰外,一直追随孔子求学、助教。孔子离鲁出走,他便随师从游陈蔡,周游列国;孔子病重期间,他四处求卜迎医,冀祸消;(东汉·王充《论衡》),孔子病逝后,他悲痛至极,坐泣而已(东汉·王充《论衡》)。并与曾子、子贡、有若、樊子迟、宓子贱等二十名优秀弟子为师守墓三年,竭尽师生之情。

战国初年,天下纷乱。为避战祸,闵子骞与樊子迟、宓子贱一起回到家乡。闵子骞定居于老家闵染坊(今大闵村)、樊子定居于武棠(今武台村),宓子定居于宓家铟堆(今鱼台侯堂村)三人相距不过五里,故有五里三贤之称。他们设坛招募弟子数百人,开馆启蒙,精心施教,传承孔子之道。

公元前454年,鲁悼公十四年丁亥秋九月,好友樊子迟突然暴病离世。闵子骞、宓子贱怀着悲痛的心情,将樊子葬于棠地(原故居西南一里许的济水北岸武棠亭下),料理完樊子迟的丧事,安排好自己的晚辈继续施教后,他便和宓子贱分别去了高原(今山东济南)和吴国。公元前447年农历814日,病卒于长清县,享年89岁。葬于历城县城东五里。

孝行赐封,惠及裔孙

闵子骞作为先贤人物之一,为儒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他顾全大局,牺牲自我,以德报怨,宽厚仁爱,纯真至孝的情怀,成为做人的千古楷模。他的懿行美德,世人仰慕,惠及裔孙。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曾13次提到闵子。历史上先后有10多位帝王12次对其嘉封,先后被赐封为费侯费国公琅琊公笃圣几圣等封号。历代帝王,都将其以十二哲身份配享从祀。

历代封建帝王,对闵子不断加封追谥的同时,对其后裔也给予很高的社会地位。

根据鱼台大闵村闵子祠碑记载,康熙38年阴历45日,鱼台籍闵子六十四世孙闵煌、六十五世孙闵衍籀,在济宁城南石佛桥下,(今济宁小南门)持谱进章觐见康熙大帝。援例陈情,请求受衔。康熙回京以后,颁诏查找闵氏大宗。后经济宁直隶州府衙、衍圣公府和闵姓族人多方论证,最终确认鱼台县大闵村为闵氏大宗,并报请国家吏部批准,授予了鱼台大闵村闵氏后裔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职级为正八品。并负责任命全国12个闵氏宗族奉祠官。65世孙闵衍籀成为闵氏第一个接受该封号的人。该封号先后传承了11世,至75世孙闵祥麟停封。康熙43年,清政府又赐给了鱼台闵氏大宗二十五顷祭田地,用于祭祀闵子。《祭田文》附后。

兴府建庙,世代祭典

两千多年来,历代统治者为了祭祀闵子,又在其故居,大兴土木,建起了庙、府、墓、林。据清·光绪《鱼台县志》记载,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闵子后裔闵煌在治北二十五里大闵村建闵子祠,之后又加修缮。最初的闵子祠只有大殿三间。1943年又增补东西配房各三间,另外还有三间大门楼子。大殿内无塑像,只有闵子神位一台,上写先贤笃圣闵子骞之神位,大殿中央上方悬挂着1725年(雍正三年),雍正皇帝亲手题写的门宗孝行金色匾额,匾额上有龙驮雍正玉印。闵子祠长14米,宽8米,高12米,占地约8亩。大殿为古式建筑,雕梁副栋,重梁起架,有六根顶梁柱。南壁为24扇樟木花柃木门。门两旁有两根木刻滚龙柱。防造阜大成殿龙柱而建成,祠顶全覆琉璃瓦,脊上高耸着铁塔云燕。整个祠堂巍峨挺拔,典雅高耸,金壁辉煌,于宓子祠、樊子祠左右衬托,遥相呼应,成为人们朝拜佛祖、祭祀先贤的场所和文人墨客呤涌圣地。但由于饱经战乱兵火,履遭黄河淤积沉浮,破坏严重,尤其十年浩劫,大殿被毁,现仅存东西配殿各三间。9610月由鱼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保护范围。

立碑禁演,图存弘扬

闵子骞在鞭打芦花故事中,所表现出的至真、至纯的孝德情怀,感天地,泣鬼神,千百年来,激励后人,团结和睦,行孝扬善。后人把他的事迹载入经典,甚至搬上戏剧舞台,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旧时代的戏剧家,往往为突出闵子骞,对其后母形象却极端丑化,百般嘲弄,整个剧本制作粗糙,演出水平低劣,表演不堪入目,不能全面客观反映该故事的精神实质。闵氏族人认为剧作有侮辱、嘲弄祖先之嫌。于是,在清朝光绪年间,诉之到济宁直隶州,并且得到了批准,地方政府下文告禁演《鞭打芦花》,鱼台闵姓族人将其刻写在石碑上,以昭示天下。

孝德古风,传承出新

闵子骞作为中国孝贤文化重要代表人物、古代《二十四孝》中最受尊崇的大孝子之一,他的孝行对后世影响是深远的。鱼台人民一直为这里曾生活过这样一个孝子而自豪。现在正沐浴着纯朴的孝德古风,谱写一曲曲孝亲敬老的新篇章。县委、县政府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了弘扬孝贤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新理念;实施启动了百、千、万孝德工程建设活动;评选表彰了孝贤故里——72孝贤人物;尤其成功举办中国(鱼台)首届孝贤文化节,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如今在鱼台大地,人人讲孝贤,家家促和谐,村村树新风,人们竞相敬老,孝子、孝星层出不穷,涌现了赵化吉、宗树显、胡庆艳、宋涛、袁中锋、李汉全、李香菊、刘金城、朱维芝等一大批富有时代精神面貌的孝星、孝子,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热门动态更多
联系我们更多
订餐电话:6386666 3112222
订房电话:6368888 3113333
洗浴热线:3114444 3114666
练歌房电话:3114999 311488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